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毓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5月25日晨在大连不幸逝世,享年92岁。
董毓新先生1926年2月13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县。1945年,在东北民主联军组织领导下当选为村文书文员,投身革命工作;1946年入东北大学工学院学习,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1年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水力发电研究班学习,后转到大连工学院继续学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年,受国家公派赴莫斯科动力学院学习,获得国际副博士学位。
1959年回国后,继续在水利系任教,曾担任副系主任,水利水电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校科研处副处长。1961至1963年,受国家公派赴越南河内水利水电学院任教,援助越南的水利高等教育事业。10年动乱期间,坚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参与英那河水库大坝和碧流河水电站厂房技施设计、长江葛洲坝施工技术审查、“758”大洪水后的国家水库设计标准及运行管理技术咨询工作。
董毓新教授历任讲师、副教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作为学术带头人,规划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博士学科点。董毓新教授长期从事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和水电站建筑物结构分析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机组轴系和主要大部件振动研究,承担完成了三峡超大型机组稳定性及其标准的攻关课题;针对大型钢管结构分析方法及取消伸缩节技术、高拱坝和压力管道组合结构、大型蜗壳厂房结构、大坝安全分析评价等关键问题,深入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应用于三峡、李家峡、刘家峡等大型工程实际。撰写了《水轮发电机组振动》、《水电站建筑物结构分析》等专著,合著《国际水力机械丛书˙水力机械振动与振荡卷》,主编《水利百科全书˙水力发电卷》,在水电学术界享有盛誉;承担完成了10余项纵向基金项目和40余项工程科研项目,为国家的水利水电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
董先生曾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理事,是该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水力发电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力倡学问与道德齐修,培养了大批优秀本科人才,以及25名硕士生、15名博士生和3名博士后。主编《水电站建筑物》全国通用教材,获得原水利电力部优秀教材奖。获“光华科技基金奖”、“辽宁省优秀专家”、“大连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董毓新教授青少年时代生活在民族危亡、外侮内乱的旧中国,深感国弱之痛、民生之苦,故苦寻救国之路、誓立报国之志。他刻苦求学,勤奋工作,坚守立德树人职责,恪守科学道德规范,严谨求真的治学精神和创新求实的学术风范广受学界工程界的好评与尊重,是杰出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杏坛耕耘桃李满天的名师楷模。董先生将全部的心血和力量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水利水电事业,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董毓新教授信念坚定、忠诚担当,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合格的优秀党员;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团结,乐于助人,是大家的好同事;他对学生严格要求,精心指导,亦师亦友,关爱有加,是学生的好老师。董先生虽已驾鹤西去,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高尚的师德风范,勤勉的敬业精神,丰硕的科教成就,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