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礼敬先师·传承经典——纪念赵国藩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聂建国院士,中国工程院王景全院士,中国工程院缪昌文院士,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中国工程院岳清瑞院士,中国工程院吕西林院士,中国工程院徐建院士,中国科学院徐世烺院士,中国工程院杜修力院士,中国工程院刘加平院士,九三学社大连市委主委孟长功,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弛,赵国藩先生家属、亲朋故交、学生及土木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出席大会。
开场《纪念赵国藩先生诞辰百年》纪录片,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和学生访谈,全面回顾了赵国藩先生传奇的一生。
张弛副校长代表大连理工大学致辞。他表示,赵国藩先生长期致力于工程结构可靠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的研究,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前沿,产出多项原创性学术成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发展、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和我国土木水利工程事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于1978年获批了首批硕士点,于1984年获批了博士点,二级学科结构工程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赵国藩先生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教育理念和道德品格,激励着学校每一位师生员工。我们要将他服务国家建设的精神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科研态度薪火相传,以实际行动传承其科学家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弛致辞
聂建国院士在致辞中表示,赵国藩先生始终将个人成就融入到国家的科技事业中,将学术目标置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参与和指导的工程项目至今仍是我国工程技术的标杆,展示了中国工程科学的成就,也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尊重。同时,他将教书育人视为一生的职责,培养出百余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为我国土木工程领域输送了大批中坚力量。我们纪念赵国藩先生,要学习他矢志报国的伟大理想、忠于实践的科研精神和立德树人的初心坚守。
聂建国院士致辞
赵国藩先生的弟子徐世烺院士深情追忆恩师。他表示,赵国藩先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教育学生学术研究不仅要追求科学的真理,更要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弟子们从赵国藩先生身上传承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更是追求卓越、探索未知的精神。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要以赵国藩先生为楷模,敢于挑战科学难题,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行业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徐世烺院士缅怀恩师百年诞辰
开幕式后,会议进入院士报告环节。缪昌文院士作题为《水泥基仿生超材料研究》的学术报告,从水泥基仿生材料的定义和内涵出发,介绍团队近几年在透气不透水的仿生防护新材料、仿生高强韧性混凝土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岳清瑞院士作《城市安全与天空地监测预警技术》的学术报告,从城市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及复杂性出发,论述了城市安全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介绍了团队近几年在城市安全方面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在实际城市工程中的应用效果;王复明院士作题为《固坝修道是我无悔的选择》的学术报告,从自己的治水梦想出发,讲述了当前城市水灾害领域存在的挑战,展示了团队在防水材料、地下工程防水、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等领域一系列成果以及“坝道工程医院”的最近建设进展。
缪昌文院士作《水泥基仿生超材料研究》学术报告
岳清瑞院士作《城市安全与天空地监测预警技术》学术报告
王复明院士作《固坝修道是我无悔的选择》学术报告
吕西林院士作题为《可恢复功能混凝土结构防震新体系》的学术报告,提出了一种新的功能可恢复的结构抗震体系,新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恢复能力,颠覆性极强,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徐建院士作题为《工程振动控制前沿技术与标准体系》的学术报告,从精密制造、大科学装置、多元振动控制等八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振动控制的前沿技术以及大量开拓性工作,相关技术解决了大量实际工程问题,制度标准的制定引领了行业的发展;徐世烺院士作题为《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团队在增强纤维混凝土方面的大量开拓性工作和丰硕成果,有效解决了混凝土地裂问题,并将先进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中。
吕西林院士作《可恢复功能混凝土结构防震新体系》学术报告
徐建院士作《工程振动控制前沿技术与标准体系》学术报告
徐世烺院士作《高性能纤维混凝土研究进展》学术报告
会议最后,建设工程学院院长李钢聚焦学院学科与平台建设、优势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建设工程学院发展汇报。
李钢院长做学院发展汇报
“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探索,教育的意义在于薪火相传。”赵国藩先生的一生,是博学笃行、求是拓新的一生,也是言传身教、行为世范的一生,先生守正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将激励当代教育科研工作者勇担科技使命,再谱时代华章。
赵国藩院士简介:
赵国藩(1924—2017),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结构工程学专家。1924年12月29日出生于山西汾阳,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从事结构可靠性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为制定我国水利水电、港工、建筑、桥梁等专业的工程结构规范,解决四川二滩拱坝、贵州东风拱坝、贵州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广西龙滩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一等1项、二等4项、三等3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6项(一等10项、二等16项)。1999年获第八届陈嘉庚技术科学奖。培养硕士生87名、博士生75名及博士后10名。专(合)著论文400余篇。主(合)编规范7本,专(合)著著作1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