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连理工大学7位教师获评“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展现出大工教师的风采。今天,让我们走近建设工程学院潘宝峰教授,一起来看他的奋斗事迹。

课堂上,他手持工程图纸,将复杂的理论化为施工现场的鲜活案例;屏幕前,他化身慕课主讲人,为数千名线上学子拆解道路施工的每一个细节;实验室里,他带领学生研究废弃沥青混合料的再生与应用,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 “大工方案”。从讲台上铿锵有力的板书,到实验室里与团队讨论数据的专注身影,他始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贯通教学与科研,用每一堂课为学生筑起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坚实桥梁,建设工程学院潘宝峰教授以34年的从教生涯诠释了“师者”的深刻内涵。
立德树人:以匠心铸就师魂
三十四载春秋流转,潘宝峰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使命,以"三全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他坚持"课比天大"的信念,年均授课200余学时。凭借精湛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主讲的《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工程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赢得学生广泛赞誉。教务系统里,学生的一条条留言记录着课堂细节“提问总能得到层层剖析的解答”“课件资源像工具箱,随时满足学习需求”。他在课堂设计上注重师生互动,融合理论讲授与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实践能力。他坚持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通过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的信念。
“潘老师不仅是我学术道路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航向的灯塔。”2019级本科生在毕业感言中写道。潘宝峰始终将“育人”置于教学首位,他长期资助家庭困难学生,主动关心学生实习与就业,甚至自掏腰包为学生缴纳学费。作为本科生导师,他搭建本硕交流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座谈、实践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规划学业方向。如今,他培养的学生遍布交通建设领域,多人成为行业骨干,印证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育人境界,他本人亦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三全育人优秀教师”等多个荣誉称号。

锐意创新:以改革引领教学
“传统课堂的知识灌输已无法满足现代工程教育需求。”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潘宝峰始终走在教学创新的前沿。他率先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开发《道路工程施工》慕课课程,累计吸引4800余名学习者,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他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课堂重心转向重难点解析与案例研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在教学改革中,他倡导“案例驱动”与“辩论式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案例,组织课堂辩论以深化理论认知。此外,他主持多项省级教改项目,主编的《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获批省级规划教材,其主讲的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等,为专业建设树立标杆。
潘宝峰的创新实践不仅局限于课堂。作为教学团队带头人,他注重教学梯队建设,引进并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助课制”“教学观摩”“工程挂职”等方式提升团队实力。如今,其带领的教学团队已成为推动学科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深耕科研:以实干服务社会
科研是潘宝峰践行“科教报国”理念的另一战场。他的研究成果多次斩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路面材料领域,他系统研究沥青路面早期损坏机理,提出动水压力评价方法,为延长道路寿命提供理论支撑;在固废资源化方向,他突破铁尾矿砂、磷石膏等废弃物的工程应用难题,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
潘宝峰始终将科研与教学、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他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鲜活素材,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催生科研”的良性循环。此外,他带领团队完成百余座桥梁检测任务,为区域交通安全保驾护航,彰显了高校科研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师者如桥,渡人至远方。三十四载坚守,潘宝峰用知识之砖铺就学生成长之路,以创新之魂点燃行业发展之光。他的教育故事,正是新时代高校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写照。
转载:大连理工大学新闻网